在语言里,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。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、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,成语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,其中,四字成语可以说是最多。今天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,带伏字的成语大全。
伏 读音是fú,部首是亻,笔画是6画,繁体字是伏,结构是左右结构,五行属水。
字义解释为:
◎ 趴,脸向下,体前屈:伏卧。伏案读书。
◎ 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
◎ 屈服,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:伏法。伏输。伏辩(伏罪的供状,亦作“伏辨”)。
◎ 使屈服:降伏。降龙伏虎。
◎ 隐藏:伏兵。埋伏。
◎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
◎ 姓。
含“伏”字的成语及解释:
擿伏发隐(niǎo fú fā yǐn):是中性成语;结构属于联合式成语;形式为:ABCD式的成语;出处来自于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9卷:“莅任之后,擿伏发隐,不畏豪横,不上半年,治得县中奸尻敛迹,盗贼潜踪,人民悦服。” 用法:擿伏发隐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 成语释义为擿:揭露。伏:隐藏。发:揭发。隐:隐蔽。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。亦作“擿奸发伏”、“擿伏发奸”。
擿奸发伏(yuán jiān fā fú):是中性成语;结构属于联合式成语;形式为:ABCD式的成语;出处来自于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仓慈传》:“或哀矜折狱,或推诚惠爱,或治身清白,或擿奸发伏,咸为良二千石。” 用法:擿奸发伏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成语释义为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。
连绵起伏(lián mián qǐ fú):是中性成语;结构属于联合式成语;形式为:ABCD式的成语;出处来自于:孙荪《云赋》:“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。” 用法:连绵起伏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。 成语释义为连绵:连续不断的样子;起伏:高低不平。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。
夜行昼伏(yè xíng zhòu fú):是中性成语;结构属于联合式成语;形式为:ABCD式的成语;出处来自于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伍子胥櫜载而出昭关,夜行而昼伏,至于蓤夫。” 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旅途 成语释义为伏:藏匿。夜间行走,白天隐藏
十面埋伏(shí miàn mái fú):是中性成语;结构属于偏正式成语;形式为:ABCD式的成语;出处来自于:《前汉书平话》中卷:“会天下诸侯,困羽九重山前,信定十面埋伏。” 用法:十面埋伏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 成语释义为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跟“伏”字有关的诗词有:
伏雨朝寒愁不胜,那能还傍杏花行---《浣溪沙·伏雨朝寒愁不胜》纳兰性德 清朝
阑风伏雨催寒食,樱桃一夜花狼藉---《菩萨蛮·阑风伏雨催寒食》纳兰性德 清朝
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---《塞下曲》李益 唐朝
含“伏”字的成语大全:
望尘拜伏、擒奸摘伏、发擿奸伏、此伏彼起、潜深伏隩
发奸擿伏、潜龙伏虎、河出伏流、龙蟠虎伏、龙跳虎伏
成语,在大家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被用到的,因此,关于成语的道理我们还是必须有一些了解的,要是,用错成语是会被一些人笑话的。以上关于“伏”字的相关知识就到这里了,为大家介绍了含“伏”字的一些成语及诗词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